《咏廿四气诗·秋分八月中》实盘10倍杠杆
唐·元稹
琴弹南吕调,风色已高清。
云散飘飖影,雷收振怒声。
乾坤能静肃,寒暑喜均平。
忽见新来雁,人心敢不惊?
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”——《春秋繁露· 阴阳出入上下篇》。秋分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通常在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。秋分后,北半球昼短夜长渐显,暑气已经渐渐消退,凉燥之气渐盛,自然界阳气收敛,阴气渐长,人体气血运行亦随之调整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言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……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”,强调“养收”是秋季养生的核心原则,即顺应秋季天地阴阳变化的特点,蓄“养”阴津、“收”敛阳气,以调和阴阳平衡。
展开剩余87%秋分有三候
一候雷始收声,天高云淡,雷声渐隐入长空;
二候蛰虫坯户,虫蚁藏身,细土封门待冬寒;
三候水始涸,江河缓流,露凝霜重见浅滩。
一、早卧早起,滋阴敛阳
《素问·诊要经终论》曰:“七月八月,阴气始杀,人气在肺”。秋分后燥气当令,肺为华盖,为娇脏,与秋气相通,易受燥邪侵袭。《素问》所言:“秋三月······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,强调秋季起居养生宜早卧早起,寤寐调和(建议22:00前入睡,6:00—7:00起床),顺应自然界“阴长阳收”之势,收敛人体阳气、滋养肺阴,助肺气清肃,避免熬夜耗气伤阴而致内燥与外燥之邪合而伤肺。
二、微动守静,以养气血
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、司呼吸,其生理特性为“宣发与肃降”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所言“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”,正是顺应肺的肃降功能。因此,秋分后宜“微动守静”,宜选柔缓的运动方式“微汗即止”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慢步登山,不仅可以避免过度运动、大汗淋漓导致气血津液耗散,还可深长呼吸涵养气机、畅通气血,增强肺卫之气,抵御凉燥之邪。
三、宁神敛志,以和情志
中医讲,肺“在志为忧”。《素问》言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······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”,正是强调通过调摄心神以顺应秋令收敛肃降之性,建议通过冥想或午间小憩15分钟平抑心火、凝神静志;还可通过中医五音疗法,以商音为主清肃肺气,如古琴曲《阳春白雪》,辅以宫音健脾培土,以生肺金,如《紫竹调》,聆听20分钟,配合深呼吸,避免悲忧情绪伤肺。
四、谨和五味,甘润为主
饮食养生需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”,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(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)。“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,禁寒饮食、寒衣服”(《饮膳正要》)。秋分后饮食养生总则以甘润为主、酸收为辅、慎食苦辛、咸淡适宜,同时忌口生冷食物,兼护肺、肝、脾胃三脏。
甘润为主,兼护脾胃。秋属金,与肺相应,秋燥之邪往往首犯肺,耗伤肺阴,出现皮肤口唇干燥、咽干、干咳等症状。中医理论认为五色入五脏,“白色入肺”。此时多食用秋梨、百合、银耳、白萝卜、莲藕、山药、芝麻等一些具有养阴润肺功效的白色食物,且这些食物多具有甘味,中医认为“甘入脾”,能补养脾胃,促进津液生化,上承于肺、胃、口舌,缓解干燥症状,契合《素问》“秋冬养阴”之旨。
酸收为辅,敛肺柔肝。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所言:“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”,酸味能收敛肺气防秋燥;酸味入肝,能泻肝柔肝,缓和肝木对脾土的克制;酸甘配伍化阴,可增强养阴润燥之功效。因此,日常可选用山楂、乌梅、柠檬等酸味食材,配伍甘草、蜂蜜、百合等甘味食材制作食疗方,如乌梅甘草汤、山楂蜂蜜饮、糖渍柠檬等,起到敛肺柔肝、生津润燥的作用,契合蓄养阴津、收敛阳气之“养收”之道。
慎食苦辛,咸淡适宜。辛味入肺,辛味能散能行,过量则发散过度,耗气伤阴,故应减少食用姜、葱白、辣椒、花椒等辛热之品;苦味性多寒凉、苦燥伤阴,秋分后气候凉燥,应减少食用苦味食物。咸味入肾,咸能软坚润下,有助肾藏精、润燥通便之功,然过咸则伤肾损血,令血脉凝涩,且秋分后肾气宜收敛不宜过泄,故应减少食用过咸及寒凉食物。
一、雪梨百合山药羹
原料:雪梨200g(留皮去核切块)、鲜百合30g(或干百合10g泡发)、山药100g(去皮切块)、枸杞5g。
做法:雪梨块、百合、山药、枸杞放入砂锅,加清水1500ml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,炖至食材软烂、汤汁浓稠;可在关火前5分钟,根据个人口味,加少许冰糖,搅拌融化即可。
功效:养阴润肺,健脾益胃。滋养肺胃阴液,缓解肺胃阴伤引起的口干、干咳、咽痒、便干、食欲缺乏等症状。
二、五汁饮
五汁饮是中医经典的润燥食疗方,最早记载于清代吴鞠通的《温病条辨》,原方由梨、荸荠、鲜芦根、麦冬、藕汁(或甘蔗汁)五种甘润生津鲜品取汁混合,因鲜芦根与麦冬的取汁过程较为繁琐,现代家庭常用以下替代方案:
原料:雪梨200g(留皮去核切块),鲜藕200g(去皮切薄片),鲜芦根100g(切段去须根)或干芦根30g(提前泡30分钟),麦冬20g,荸荠200g(去皮切滚刀块)。
做法:锅中加1500ml清水,放入处理好的芦根、麦冬,大火煮沸转小火煎20分钟至芦根半透明、麦冬软胀,加入雪梨、藕片、荸荠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30分钟至食材软嫩,连渣或过滤清液均可饮用,可用甘蔗汁替换藕。
功效:甘寒养阴,清热润燥。适用于秋燥伤津、阴虚体质、热病后期阴伤及熬夜耗阴者,但脾胃虚寒、痰湿体质、糖尿病患者及风寒咳嗽者慎用。注意控制每日饮用量(每日1~2次,每次100~150ml),避免过量伤脾阳。
三、桂花甘梅饮(代茶饮)
原料:桂花9g、乌梅6g、甘草6g。
做法:将所有材料放入杯中,加80~100℃热水500ml,加盖焖泡8~10分钟(乌梅、甘草的有效成分易析出)。待水温适宜(40~50℃)即可饮用,可重复续水2~3次至味道变淡。
功效:甘温润肺,酸甘化阴,敛肺柔肝,顾护脾胃。适用于秋燥伤津、肺气不固及脾胃虚寒者,症见口干舌燥、鼻燥易出血、皮肤干燥脱屑、久咳少痰、气短自汗、胃胀痛、食欲缺乏、大便干结等。有反酸烧心症状胃酸过多者,建议减少乌梅用量至3g,避免空腹饮用。
结语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有云:“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”。收神气以养肺,藏津液以固阴,顺天时而为,方是秋分节气养生之要义。若违逆此节气“养收”之法,肺气首当其冲受损,生干咳、咽燥、皮肤干燥紧绷等秋燥之症;肺与大肠相表里,肺气虚则大肠失固,冬日便易“飧泄”(完谷不化的泄泻);肺失宣肃则卫气不固,风寒湿邪更易乘虚而入,抗病之力自然减弱。
秋日不“收”,冬日难“藏”,来年健康便失了根基。从今日始顺时调养,收尽秋气之精华,护好肺脾之气,为寒冬的“藏精”蓄足能量,守得来年春安。
【作者】吴文妙 主治中医师,重庆市人民医院
【医学指导】谢颖 副主任中医师,永川区中医院;谭蔚越 副主任医师,合川区中医院
来源: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药政食品处实盘10倍杠杆
发布于:北京市元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